评建结合、凝炼特色,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发布时间: 2012-09-19 浏览次数: 167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育部对本科高校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提出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方针,其目的就是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优质高等教育。

    我校的评建工作始于2005年初,在两年的评建历程中,我校全面贯彻教育部20字方针,推动了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现在我结合评建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教学评估的意义及我们的体会
1.教学评估使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真正确立起来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促使高等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花如此大的力气来研究教学规律、总结、凝炼教育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我校从2005年初启动教学评估工作,我们的工作可以概括为1年“迎评”;2年“准备”;3年“建设”;5年“规划”;10年“长效”。1年“迎评”就是用1年的时间,全力以赴做好教育部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各项材料的准备工作。2年“准备”就是用2年时间抓住机遇,“以评促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3年“建设”就是用3年时间,完成学校的本科教学硬件建设。5年“规划”就是凭借“以评促建”过程制定好十一五规划。 10年“长效”就是教学评估要形成长效机制,教学评估成果要管10年。
    在两年的“以评促建”工作中,我们重点做了以下项工作。
    ①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意义。
我校动员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周济部长,胡启迪副部长关于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讲话,认真学习教育部评估中心刘风泰主任、李志宏副主任关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讲话。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精神实质和深远意义。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提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满足日益增长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② 认真研究、琢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字方针。
    掌握20字方针的精神,是我们“以评促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在研究20字方针的基础上,确定学校的内涵建设重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促进了各个高校的教学建设。评建工作不应该简单地、就事论事地针对指标体系准备材料,准备材料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以评促建”,重在建设。我们的体会是,以评促建,建设是关键、评是手段,是动力,建才是目的。通过“以评促建”,我们看到了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设,我们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环节,进一步改善了教学条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③ 仔细研究、琢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在“以评促建”过程中,我们反复研读了,李延保、李进才同志关于评估指标体系的解读报告,全面、深刻把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的内涵。我们认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7+1个一级;19个二级指标和44个观察点,既为高等学校提供了科学的质量标准,又为我们提供了规范管理的标准样式。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每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提供了明确的规范要求。人才培养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实现的,它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教风学风、办学特色等。为这些重要教学环节中都规定了明确的规范要求,是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只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做到规范操作,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评估指标体系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给每一所学校留有创造的空间。不同的高等学校可以依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构筑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④ 着力解决学校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存在问题。
    教学建设要突出重点,即要围绕评估指标要求,又要结合学校实际,找到薄弱环节,对症下药,评建工作才能有明显成效。
    我校评建工作重点是:
    ● 总结和凝链办学的理念、办学定位。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解决高等教育“三个符合度”问题:
    一是学校确定的目标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符合度;
   二是学校确定的目标与实际发展状态之间的符合度;
   三是学校确定的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之间的符合度。
   “三个符合度”可以归结为三个为题: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大学办得怎么样?。
    我们认为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和办学效果问题。要求各类学校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凝炼办学特色。我们的体会是,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可以促使学校认真梳理办学指导思想,深入思考和调整学校的办学定位,选择适合学校发展的办学模式,凝炼办学特色。
    ●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其中,有两个环节最为突出:一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二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校都录用了大批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成为突出问题。与此同时,地方性高等学校多数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这两个问题的重要契机。我校在评建工作中,建立了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通过岗前培训、老教师的传、帮、带、学院教学“大练兵”、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也是高等学校教师受到了一次严格的教学规范教育,尤其是许多青年教师,这种严格的教育使他们获得教师的职业训练。
学校进一步加大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扩大教师规模,充实教师队伍。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通过引进、培养、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 形成一套教学质量保证体制和机制。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系统、具体、严格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把握教学质量标准,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提升教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是“以评促建”工作的着力点。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操作规范和科学的质量标准。管理的规范科学,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科学的质量标准,为规范管理提供了目标。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促进下,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对照评估指标体系,检查学校的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对照质量标准检验本科教学质量。
2.教学评估使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形成高度一致的价值认同
    在教学评估的促进下,全校师生员工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全校师生员工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评估的最终目的是要是使高等学校的办学真正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优质高等教育。
    在“以评促建”的教育实践中,我校的凝聚力倍增,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大家的思想统一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共同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校兴我荣”的主人翁意识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强烈。
3.教学评估促使学校建立起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高等学校的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高质量的人才只有在严格规范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和训练。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我校而言,两年的教学评估将全校各个方面的各类人员都动员起来了,教学工作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人事部门、后勤设备部门以及各学院、系,又如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服务人员, 都积极主动参加评建工作, 全校形成了领导更加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政策保障教学、经费投入保证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导向教学的浓厚氛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真正确立起来。
    我校在“以评促建”过程中,结合评建工作要求,明确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差距,通过评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管理体制。学校健全了以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院长为主的教学管理队伍,形成了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系。建立起校、院二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强化教学督导,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制度,在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严格规范操作程序,确保了教学质量。在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在学校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严格执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例如:本科教学中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范和要求,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从立题、中期检查、过程抽查、答辩资格审定、优秀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复查等工作进行全程监控。本科教学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与加强 ,质量意识不断强化、质量标准更加明确、质量监督切实履行、质量工程全面推进。学校对本科教学重视度和质量意识,在评估过程中转化为体制和机制,形成了长效机制。
4.教学评估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声誉。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各个高校,认真总结凝炼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通过总结和凝炼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进一步明确。学校社会形象和社会声誉获得了很大的提升。近两年,全国和上海地区的媒体都对我校的办学模式作了较多的报道。
5.教学评估促进了学校与兄弟院校的交流。
    从2005年1月起,学校党政带领各个职能处室的负责人和各学院教学院长,前往河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学院到上海和兄弟省市高校走访、学习50余次。过去高校之间也有交流学习,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高等学校之间如此自觉、主动地交流办学体会和教学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
 
二.我校“以评促建”的历程和主要成效
    我校抓住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机遇,全面开展评建工作 , v促进了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有效达到了评估的预期目的。
1.我校评建工作历程
(1) 领导高度重视 , 全校思想统一 
    2005年1月,学校党政带领各个职能处室的负责人和各学院教学院长,兄弟院校学习取经,正式启动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准备工作。直至2006年9月,全校共组织举行了21次的专题研讨评建工作的会议,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学院到上海和兄弟省市高校走访、学习50余次。评建工作成为近两年学校工作重中之重。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建设,强化教学管理,促进本科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广泛地学习和动员使全校师生员工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明确了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实现创建现代特色大学的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机遇。
(2) 广泛动员 ,层层发动 
    从2005年3月我校召开的了第一次全校评建工作启动阶段动员大会后一年多来,学校分层次、有计划、系统深入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和学习培训活动。建立了评建专题网站,出版“评建简报”50期,记录“评建历程”141条,组织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开展评估知识测试,全校形成了良好的促进评建工作的舆论氛围。
(3) 健全组织 , 明确责任 
    2005年3月,学校成立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下设迎评促建办公室,确定了评建工作总体方案,并下达了工作任务与责任分工。校长与全体中层干部签订“迎评促建”工作责任任务书。
(4) 专项评建 , 有序推进 
    我校在2004年启动实施 “教学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2005 年,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坚持开展教案、试卷、课程、教材选用、毕业论文 ( 设计〉、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年度考核等系列单项评估,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2006 年,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分别带领全体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教授进行了院系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检查交流工作。
2.评建工作的主要成效
    我校“以评促建”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成绩是:
(1)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 
    在“以评促建”的过程中,我校对建校近三十年来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进行了全面梳理与系统总结,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总体办学思路和本科教学工作思路,对发展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服务面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办学定位更加科学准确,发展战略更加明晰可行,办学指导思想、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更加深入人心。
    我校的教育思想观念是:
    明确一个目标:就是全校教职员工明确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
    实施两项创新:一是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围绕高等学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二是实施了办学模式创新。抓住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机遇,以校企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使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深深地扎根于地方经济的土壤中。
    遵循三大规律:就是在学校发展建设中,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奠定在科学基础之上。
    坚持四主动个纳入:就是把学校发展主动纳入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以及大格局之中;主动纳入到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学科建设发展规律之中;主动纳入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之中;主动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之中。牢固树立了“四个主动纳入”的理念,学校的发展就把住了正确的方向。
    树立五种精神:就是要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敢为人先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以上五种精神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五种精神使我们凝聚了力量、形成了合力、把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工作不断推向新阶段。
    在我校评建工作进程中,以上的教育思想理念,逐步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形成了广泛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并在学校发展中起着目标导向、价值取向、路径指引的作用。
    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为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 指导思想
    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上海现代化建设大局,主动融入科教兴市主战略,坚持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推进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力和社会贡献力。
    ● 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
    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紧紧抓住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机遇,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向纵深发展,积极开拓产学合作教育新领域。增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构建现代化大学制度,到2010年基本建成一所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大学。
    学校类型定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工程技术为主,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普通高等学校。
    学科建设定位
    对接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传统学科、加强特色学科、扶植新型学科、推进交叉学科,构建与上海现代产业结构有机衔接的学科体系。
    办学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继续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培养目标定位
    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打造成为培养优秀工程师的摇篮。
    服务面向定位
    以依托上海现代产业、服务地区经济为宗旨,面向经济、面向产业、面向生产第一线。
    ● 战略重点
    学校将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大学的战略目标实施了六项建设工程: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引领工程。
    ——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教育质量创优工程。
    ——产学研战略联盟拓展工程。
    ——产学合作教育创新工程。
   ——现代工业训练中心建设工程。
(2)总结、凝炼了办学特色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强调学校的特色建设。特色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既有动态性,又稳定性。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传统和风格的长期积累,对本科教学质量有着显著影响。
    特色的凝炼要注意四点:一是学校的历史传统。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二是全体成员在思想上的认同。学校的特色应该渗透在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被大多数成员所接受。三是有一套体制和机制。学校的一套体制和机制是特色存在的保障和载体。四是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我校在“以评促建”的教学实践中,依据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现状,逐步凝炼了两个办学特色。
    构建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成为培养具有“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精神的优秀工程师的摇篮。
第一个特色是在总结我校28年的办学历程的基础上提出的,早在建校之初,学校就开创了由高校、工业局、地区联合办学的模式,形成了依托工业办学,为企业服务的办学格局, 1991年,国家教委专家组在对学校合格性评估报告中指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立足上海,面向企业,为工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明确,学校进行的合作教育、协作办学和联合办学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进入新世纪,我校紧紧抓住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机遇,构筑了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格局。
我校的这一办学特色,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① 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
    ② 构筑校企合作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③ 积极推动“三区”联动发展
    构建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率先推进了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造就了“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真实育人环境,形成了科学的常态化育人机制,培育了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我校在吸收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产学合作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主要内容
    学校总结了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28字特征、概括了“三个结合”的教育特色、建立了三个阶段的工作学期、实施了AAW的运作方式、构建了三横三纵的管理体系和三大支住体系的运行机制,使得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工程大”特点。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使我校办学特色得到总结和凝炼,学校的社会声誉获得提升。
(3)进一步推进了教学建设建设   
    在“以评促建”的教育实践中,我校在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且围绕这一目标,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
    ①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我校紧紧围绕上海现代产业,瞄准上海产业发展的趋势、跟踪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建设,在“融入”上找方向,在“瞄准”上寻需求,在“对接”上下功夫,在“服务”上创特色。
    对接上海先进制造业,学校设置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航空器械维修”、“航空机务”、“航空经营管理”、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一批专业,形成了对接交通运输产业的专业链;
    对接上海现代服务业,学校设置了的“多媒体设计”、“会展与空间设计”、“物流管理”、“国际货运”、“市场营销”(服装营销)、“市场营销”(汽车营销)、“市场营销”(邮轮经济)、“游戏软件和艺术造型设计”“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等一批新的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
    学校还紧紧抓住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历史机遇,重点建设了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一系列专业,例如“产品包装设计”、“多媒体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游戏软件与艺术造型设计”,“会展与空间设计”等专业。初步形成了对应创意产业的专业群。
    这两年,我校乘教学评估之东风,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报考我校第一志愿录取率90%以上,2006年学校招生计划达4150名,不仅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00%,而且有近三分之一的第一志愿学生没有被录取。
    ② 创建“现代工业实训中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立足于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创建了“现代工业实训中心”,并定为学校发展的六项主要建设工程之一,作为学校评建工作的重点突破口。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推动下,学校努力将“现代工业实训中心”打造成为集工程基础训练、现代制造技术训练、交通运输工程训练(含汽车工程专业实验、实训、航空工程专业实验、实训和轨道交通工程专业实验、实训)工程实验、实训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
    目前,“现代工业实训中心”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首先,“现代工业实训中心”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现代工业实训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立足于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各类人才,不仅工程技术类专业接受严格的工程实践训练,而且通过“管工结合”、“工艺结合”设置了,机类、近机类、管经类、艺术类专业的工程教学环节,使全校的各类专业学生都获得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训练。
    其次,“现代工业实训中心” 构筑了以现代工程实践教学为主的实践教学链。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了一个从专业验证实验——课程设计——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产学合作——第二课堂各种技能训练——大学生创新实践——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形成了一个以现代工程实践教学为主,围绕现代产业的完整的实践教学链。
    再次,“现代工业实训中心”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了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科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工程综合能力培养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现代工业实训中心”建设,构建了一个多学科相互渗透,在实验、实训的装备、规模等方面都处于全国同类高校前列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强化本科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工业实训中心”建设,是我校“以评促建”的最显著成果之一。
  
三、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大学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使我们获得的最大的收获之一,是认识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关键不仅仅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管理的规范,更重要的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我们认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在培养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对地方性高校而言,这些高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文化底蕴不足,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对这些高校的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1.本科教学评估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大学文化淬炼过程。
    大学是通过什么培养人才的呢?我们认为是大学文化的熏陶。文化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亦即培育人。大学就是通过文化培养人才、“创造”人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淬炼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校训,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校风,是一个大学对其传统、精神、校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习惯。校训的千锤百炼凝聚成校风,校风的历史传承浓厚学校的文化,进而形成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与血脉,大学文化是育人的大磁场,是学校不可或缺的生命氧气,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
2.教学评估的成果只有转化为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发挥出它持久的影响力。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
    在教学评估中确立起来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凝练的办学特色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方面,转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目标追求、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内化为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因此,评估结束以后,通过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弘扬,巩固教学评估的成果,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地方性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3.教学评估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丰富大学精神内涵奠定基础。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形成就是建立在全体教职员工对教育的本质和办学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我们对现代大学精神的认识是共同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每一所学校体现的大学精神是个性的,是在该校发展历史中积淀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表现出来的学校特色和品格。大学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崇尚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逐步锤炼出具有独特品格的大学精神,而校风、学风正是学校精神的外在表现。
4.教学评估使高等学校的制度建设更为完善,而制度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制度的基础,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教学评估从表象上看是加强了制度建设,从本质上讲,是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从文化角度上讲,建立制度、规则的目的是:学校、教工和学生三方明晰各自的责任;服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价值导向,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规范的秩序、提高效率;确保公平、公正原则,树立良好的校园风尚。
5.教学评估极大的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而团体凝聚力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大学文化反映了大学在其办学历程中所拥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大学文化是维系大学运转的内在力量,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品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地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
6.教学评估形成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内涵,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极为深远的意义。
    我校作为一所办学历史较短的地方性高等学校,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以评促建”的教育实践中,我校积极培育体现时代特征、教育特点、“工程大”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以弘扬“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训为核心,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凝练和塑造大学精神,培育和发展大学文化,形成了理论知识厚,实践能力强,冲刺速度快,创新意识浓,团队力量大的教育氛围和社会评价,“以评促建”工作推动了学校建成现代化大学的进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工程大”文化与“工程大”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品牌,为学校努力构建具有现代大学文化的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增添了新的内涵与活力。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手段、更是促进;是鞭策、更是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教学评估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努力巩固教学评估的成果,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我们将以弘扬“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训为核心,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凝练和塑造大学精神,培育和发展大学文化,形成我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品牌。
 
                                             
                                                                                           2006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