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科引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发布者:冯洁发布时间:2025-08-15浏览次数:10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坚持科学谋划学科布局、夯实产教融合基础、推动大学生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形成学科布局持续优化、科研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的发展新局面。

谋划学科布局 提升科研服务社会能力

聚焦智能制造与特种机器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智能制造方面,针对航空航天、汽车电力等领域的迫切需求,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实现了高端汽车零部件和发动机核心部件的智能化制造。特种机器人研发聚焦建筑、电力、港口及航空航天等行业,开发电力巡检机器人、飞机机舱制造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进一步巩固了学科优势。


     

I代智能钻孔机器人参展2020年工博会  Ⅱ代智能打孔机器人参展2023年世界机器人博览会


深化医工结合,推动学科建设纵深发展。学院与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共同建设康复装备智造联合研究中心,在医疗康复器械开发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在临床实践中的快速转化。学院发挥高校工程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面向高精准、高可靠、高舒适医疗康复成套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为健康中国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康复装备智造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

 

优化科研布局,推动高水平成果产出。为提高学科布局的科学性,通过建设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振动噪声测试与控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机械工业航空大型复杂薄壁构件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夯实了学院学科基础,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强化产教合作 学科引领人才培养创新

学院强化学科引领产教合作,围绕G60科创走廊建设,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与发那科机器人、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等36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学院还先后与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烟草机械、保隆汽车科技等3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基地。与马来西亚实科工程有限公司等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0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平台

2024年,学院先后与新桥镇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浜镇党委校企政协同,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探索政产学研新路径,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深度对接;与中电科21所共建智能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创新共进的新局面。现代产业学院聚焦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形成跨学科、跨区域的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2024年征集开放课题17项,校企合作指导20余名本科生参加各类机器人相关的学科竞赛,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50余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建设创新基地 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院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大学生汽车科创基地、大学生机械科创基地等平台为抓手,组织学生围绕汽车及机器人等开展创新设计、制作工作,形成的作品参加国内外赛事,获得市级以上奖项超百项,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大学生汽车科创基地整合资源,组建师资团队指导学生参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各车队自参赛以来,获得工训赛全国金奖保时捷杯视频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卡丁车大赛总决赛冠军本田节能竞技大赛第一名等优异成绩。汽车科创基地每年培养学生超过240名,使学生具有整车设计能力、部件与总成开发设计能力、产品工艺开发和管理的能力,基地已经形成了汽车开发设计、团队管理、外联营销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汽车专业学生就业的社会竞争力。


参加第七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


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


大学生机械科创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机甲大师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基地的育人成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得到解放日报、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其中,木鸢战队共获得机器人机甲大师赛国赛一等奖两项、国赛二等奖两体现了学生在机械设计、自动瞄准、战术协同三大技术维度方面的突破。


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机甲大师赛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以学科为引领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以学科布局、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为载体,不断探索党建引领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围绕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深化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级,学生素质得以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的社会声誉和认同度不断提高,谱写了新时代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新篇章。